课程与教学

教学研究首页>课程与教学>教学研究>正文

朗读——魅力无穷

作者:中学部·AP中心李凤玲 时间:2015/12/7 10:10:00 点击数:

    教学案例:
师: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。学习前先来了解一下朱自清。
师:请知道的同学为我们大家分享分享。
生:学生很踊跃地起来谈。教师补充
师:散文有何特点?
生:形散而神不散。
师:散文,尤其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是最美的,朗读最能体现它的美。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两三遍。注意朗读时一定要读出节奏、感情。
生:老师,我们读不好,你先给我们朗读一遍吧!
    我一听,心里格登一下,读不好可咋办,让学生笑话可不成,不过我想虽然我的普通话不是很好,但我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,有情不就动人吗?“好,我先给同学们范读一遍,请同学们注意听,注意勾划出文中不熟悉的字和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。”
    我清了清嗓子,读了起来:“我与父亲相见已经有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……”我读得很慢很轻,还夹杂着朱自清似的伤感。我读的时候,同学们非常安静,就像是亲自站在月台边看着父亲远去一样,可能是因为情感把握得很好吧,当我慢慢读完“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”时,教室里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。
  “老师,您读得太好了,让我们陶醉”。学生甲说。
  “原来,朗读可能这样让人忘却一切”。学生乙说。
  “我好像真地坐上了离别的火车,真有那么揪心吗?”学生纷纷问。
  “多么不平静啊!”
    我灵机一动,问:“同学们,为何老师会读得这样声情并茂呢?”
  “你是老师嘛?”学生甲笑着说。
 “你读出了感情”。学生乙说。
  “你很好地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感情”。学生丙说。
    师:古人说,“‘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’就是这个道理。希望以后同学们在学语文时要多带着感情去朗读文章。”
接下来很顺利地理清了本文情感、线索。很愉快地结束了学堂课。
    教学反思:
    1、情感是语文的灵魂。
  “一切景语皆情语。”“文章不是无情物。”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,以情动人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:“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,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。”可以说,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。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,莫始乎言,莫切乎声,莫深于义”。白居易这段论述启示我们,语文教学要通过“语言”和“声音”显情感人。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,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性地朗读,让学生如同亲眼目睹荆轲刺秦王那惊心动魄的一幕,聆听到舒婷那发自肺腑的深挚的爱之声,声沉醉于“康桥”那“柔波”里的“艳影”……做到以情传情,从而在教师、学生、作者之间创建感情共鸣的良好氛围,教之动情,学之生情。这真挚浓烈的情感将产生动人心弦的魅力。活泼富有灵性的课文不再是肢解后索然无味的提纲和图表了。真正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的感染力。
    2、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。
    朗读,“不仅是照本宣科,还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”。从这次朗读中,我深刻领悟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,作为学习的主体,只有通过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。教师教是为了不教,“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”,教学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硬塞给学生,而是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种。学生的学习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加深理解和体验,有所感情和思考,受到情感熏陶、启迪,享受审美乐趣。朗读教学才更有意义,历久弥新,而个性化朗读更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。不同形式的朗读,不同理解的朗读,融入自己的体验,通过对文章的再创造,从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深义。
    3、多读,才能领悟其文章的灵性,塑造出更优秀的灵魂。
    其实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,特别是许多古诗文,都是些文质兼美的文章,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领悟这种灵性呢?最好的办法其实很稚拙,很朴素,很原始。那就是让学生像在“项脊轩”里“偃仰啸歌”的归有光一样,反复吟诗悟读优秀的古典诗文。要去真正领会这种“灵性”,必须以“感悟”为基础。让学生“直接面对古代原典的白文,自己去感悟其内在的意义和神韵,在润物无声中,在潜移默化中,让中国诗文的灵性内化为自己的深层的灵魂。”

幼儿园(总园)|幼儿园·龙湾园|小学部|AP国际中心|剑桥中心|汉语中心|艺体中心|研究中心|招生网

校址: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安华街9号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邮编: 101300

人力资源部:010-80466234       家长接待中心:010-80467117 80467116 80413001

幼儿园:010-80413005   小学:010-80413007   中学:010-80413006   剑桥:010-80413008  汉语中心:010-80413036

Email: xzyx@bjnewtalent.com(校长邮箱)sdm@bjnewtalent.com(家长接待中心) gjbgy@bjnewtalent.com(国际部) xychr@bjnewtalent.com(人力资源部)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 京ICP备0905993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