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资讯

教育资讯首页>辅助栏目>教育资讯>正文

移动教育新常态:微课

作者:研究中心 时间:2015/9/24 8:57:00 点击数:

每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都饱含新的生机,善于发现、勇于挑战的人生,故步自封的人亡,进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,这种特征显得更为明显,传统行业也慢慢走向转型,拥抱互联网,教育行业也不例外,移动教育从天而降,“微课”应运而生,那么,微课到底是什么?


一、微课的前提假设


无论怎么定义微课,“微”是和传统课程最基本的区别。微课能够得以实现,需要几个认识前提:


1、认为课程是可以按话题、知识点做拆解的;


2、认可分散的、碎片化的学习方式;


3、认可基于PC和移动端的学习体验


这三个前提开展微课的基础,也是和传统学习方式的基本区别。


二、微课“微”到什么程度


笔者实际接触过也操作过多种微课形式,常见的微课有信息图、短视频、微信群的语音+图文分享。这些都被冠以“微课”的名义。


信息图比起一般的文字和图表,增加了很多有趣、可读的元素。信息图最大的作用是化繁为简,把大量的文字信息用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,让读者能快速抓住问题的核心。信息图的制作往往需要创作者对于问题的深度理解,并抽离出主要的框架性内容。看图的形式来学习某个知识,其实它的课时最短,也许13分钟而已。


短视频,区别于传统的45分钟甚至更长的讲座视频,通常只有58分钟,通常不超过10分钟。从人的注意力可集中时间来说,短视频无疑要比传统的长视频具有巨大的优势。而且因为将大的内容切成了一个个片段,相对来说学习中的里程碑也增加了不少,学员也更容易有成就感。目前考虑到跨平台的问题,mp4是主流的视频格式。至于视频的呈现,是真人讲授,还是动画形式,这就要企业而异了。


微信群的语音+图文分享,也是目前很多社群做微课的主要途经。通常分享时间在40分钟~1小时,再配合一部分的互动答疑。相比于传统线下的演讲,这自然属于“微”课的范畴,但显然比信息图和短视频要“重”一些。微信群的分享,通常对于听众的要求相对高些,一是意愿,对话题确实感兴趣;二是时间,能够挤出一块时间集中学习。


通常这样的微课有三类目的,一是抛砖引玉,分享大话题中的一部分,激发听众关注这个话题,类似于电影的预告片,培训公司的体验课;二是化整为零的战术,把完整的话题按知识点做拆解,每次分享一部分。这个多见于知识类学习,如中小学的学科课程;三是案例分享,通常来说40分钟~1小时足以把一个案例抛析清楚,也能进而完整地呈现一个观点。


三、微课,还是微课学习?


在我看来,把传统的课件、文章、视频改造成信息图、短视频,只是产品形态的优化,但这并不是微课的核心精神。微课带给学习最大的变化,是信息获取从集中走向了碎片化,创造了随时随地的学习路径。


在我看来,我更看好微信+微课的学习形态。有3个理由:


1、从内容品质的角度,因为时间大幅缩短,要求讲师必须挤掉课程中的水分,把重点问题、核心思路梳理出来,必须开门见山,必须分享“干货”。正如很多讲师都很清楚的,往往越是短的课越难讲,道理大家都很清楚。


2、从学习这的角度,微课创造了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,可以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(随时跳转),而且试错成本极低(微信语音每段上限60)


3、从教学交互的角度,微信群实现了广泛的可能性。从课前的需求收集,到过程中的学员互动(提问和解答),到课后的课程评估,甚至学员对讲师的打赏,微信都提供了简便的解决方案。而且基于微信的社交属性,也更容易让讲师和学员间建立更密切的互动。


四、微课成功的关键


上好一堂微课,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。具体来说,有三个方面:


1、内容聚焦。好的微课不贪多图全,力争把一个话题,甚至一个细节将清楚。无论是视频、语音还是图文,都是从效果出发,倒推讲课方式。


2、直击痛点。好的微课讲师会在课前收集学员的需求,做需求的纯化。同时,在微课呈现中,讲究开门见山、直奔主题的方式。微课的前3分钟,甚至第1分钟能否抓住学员的兴趣点,往往决定了微课的成败。


3、做好互动。尽管受限于传播渠道,很难像线下一下开展丰富多样的教法活动,但是依然可以通过抢答、投票、答疑等方式和听众互动。从本源意义上讲,微课的核心是激发学习者对某个话题的学习兴趣,而不是全部知识的传授,因此答疑交流是必不可少的。


五、微课的机遇与挑战


微课为很多草根的民间专家提供了传播自己思想的好途经,打破了知识的信息垄断,这是对这个时代的巨大贡献。同时,微课本身的特点,也面临若干挑战,如呈现形式和教法受限,缺少亲密度等。在我看来,社群的兴旺发展,为微课提供了最佳的“风口”。当大家普遍认识到know-howknowledge重要时,社群必将起到点燃学习线索,激发学习动能的作用。


信息来源:光华时代

幼儿园(总园)|幼儿园·龙湾园|小学部|AP国际中心|剑桥国际中心|汉语中心|艺体中心|研究中心|招生网

校址: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安华街9号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邮编: 101300

人力资源部:010-80413037       家长接待中心:010-80467117  80467116 80413001

幼儿园:010-80413005   小学:010-80413007   中学:010-80413006 剑桥:010-80413008 汉语中心:010-80413036

Email: xzyx@bjnewtalent.com(校长邮箱)  luoyj@bjnewtalent.com(家长接待中心)  hr@bjnewtalent.com(人力资源部)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 京ICP备0905993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