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在《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》文章中指出,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,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、大国工匠、高技能人才。
科技创新靠人才,人才培养靠教育。新英才学校紧紧围绕这一现实需求,建设系统化的科创育人体系,以“广袤的平原和高耸的山峰”为教育蓝图,从基础教育普及到科学拔尖人才培养,构建全学龄段的培养路径,推动更多未来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。
01坚实的基石 · 科创课程贯通全学龄

△ 新英才学校科创课程体系
小学阶段,学校通过创意硬件、VEX机器人、小极客社等理工课程,以及3D创意设计、AI创作家等人文课程,引导学生初步接触科学与人文交汇的乐趣,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。
到了初中,学生开始接触如水下机器人、数字科学、WWDC等课程,逐步深化对科技与人文的理解,提升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高中阶段,课程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。通过模拟飞行、人工智能等实践课程,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,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创新的培养,关键在于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。在新英才学校看来,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不是“天才”,而是人才;而创新人才的培养,不一定要“掐尖儿”,普娃,也能成长为中国未来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。新英才学校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打造一方科创沃土,让每一名学子都能参与其中,乐在其中,让创新、创造在校园中蔚然成风,自由生长。*普娃,指未经刻意训练和大规模选拔的学生
未来创新者大会
打造开放的科创平台
新英才学校每年定期举办1024未来创新者大会,通过开展“科学市集”与“科创运动会”等活动,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,体验科技创新带来的趣味与魅力。
· 科学市集



△ 学生们在科学市集上展示自己在日常科学课中的作品
在今年“1024未来创新者大会”的科学市集上所呈现的近百件科创作品,均出自于课堂。从小学到高中,学生们在科创市集上把自己的创意想法用作品呈现出来,互相学习交流,体验科创独有的魅力与魔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科创市集上由厦门英才学校的学生们带来的“郑成功AI数字人智能相框”和“六轴魔方复原机器人”两项专利成果,融合历史与AI、创新算法与结构,惊艳全场,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落地能力。
· 科创运动会
科创运动会上,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不断尝试;没有绝对胜负,只有学习力与创新力的碰撞。
纸飞机大赛中,学生们比拼谁的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(空中之王)、谁的飞机飞的更加远(精准投掷)。
小学部、初中部、英才书院·汉语中心、AP国际中心、剑桥国际中心各组建一支代表队,让这场比赛成为“跨学段、跨学科”的科学探索盛宴。
英才少年科学院
开阔视野,点燃梦想
“万人操弓,共射一招,招无不中”。英才少年科学院通过开阔视野、学习科学知识、培养科学思维,广泛激发学生的科创兴趣,为未来的深度探索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和思维习惯。
在学校的带领下,学生有机会前往文昌航天发射场,见证长征火箭发射,参观体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模拟飞行实验舱,还能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,了解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与研究故事。尤其注重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,如“奇思妙想夜”,鼓励学生将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,丰富思维与视野。
2025年起,学校每年发布“破壁者计划”和“创业家项目”,向全校学生发起解题邀约,从实际出发,致力于更好的生活体验,用创造重塑校园,让校园系统更高效、更包容、更有活力。
破壁者计划中,学校尊重学生的声音,创造机会让学生提出需求,并鼓励他们打破常规,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校园乃至社区中真实存在的问题;而首届创业家项目则涌现出如3D光固化打印定制废气处理设备、自研人工羽毛球与缠线服务、食物-肥料-植物”闭环生态的创业项目等优秀作品。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,更让他们直面真实的社会需求,让人生中第一次创业,就在新英才学校。
“广袤的平原”,确保创新教育的普适性;然而,平原之上,必有引领方向的高峰。
“山峰”代表着高度、专业与深度。对于在科学探索中展现出浓厚兴趣和特殊潜质的学生,新英才学校搭建了体系化的进阶通道,逐步迈向更广阔的专业领域,形成群峰叠起之势。
青年学术论坛思辨求真,培养学术能力
“BNTA青年学术论坛”是新英才学校发起的一个开放、严谨、高水平的中学生学术交流平台。在这个平台上,学校将引进行业、产业、学术一线资源与专家,让学生与真实世界产生更多连接,与行业大咖们共同探讨前沿、尖端的学术问题,学习并实践科研全过程。
在本届论坛上,学子们在自然生态、生物医药、基础科学、经济学等领域的卓越探索,展现了新一代青年理性思辨、实证求真、勇攀知识高峰的精神风貌。北京量子院全职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/相干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金贻荣先生,中国商飞北研中心项目预研总师、高级工程师张弛先生参与点评,给予学生中肯建议,助力其不断突破与成长。
剑桥国际中心甘杰瑞以“蒙提霍尔问题”为切入点,深耕认知科学与概率决策的交叉领域。他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的决策理论,通过25名不同专业学生的对比实验,验证了条件概率在实际决策中的应用价值,更尝试将研究成果与医学检测可信度分析关联,展现了数理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潜力。
AP国际中心赵子烨的“pH响应SA/PVA微球药物缓释研究”直击口服药物吸收难题,通过复合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制备智能微球,创新性引入甘油模拟黏度、搅拌模拟肠蠕动,发现黏度-剪切力协同调控机制,为靶向给药技术提供了新思路,展现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能力。
剑桥国际中心刘嘉翊聚焦肌电图(EMG)手势识别技术,针对个体差异、肌肉疲劳等行业痛点,优化筛选出“肱二头肌&桡侧腕长伸肌”最优肌肉组合,基于RNN+LSTM模型实现76.7%的分类准确率,为康复医疗、智能家居等领域的非侵入式交互提供了轻量化解决方案。
学子们的研究视野广阔,打破传统的文理医工学科壁垒,展现出多领域融合贯通的综合素养。这正是新英才学校长期推行学科交叉培养、着力塑造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生动缩影。
科创校队
细化方向,提升专业技能
根据抽象思考能力、动手操作能力、深入探究型和博闻广识型的特点,划分成四个科创校队:信息学、语言学、工程学与机器人校队。
以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为核心方向,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与算法思维。队伍从编程语言(C++)学习起步,逐步过渡到数据结构、算法设计与问题建模,学生在一次次逻辑推演与程序调试中,体会到信息学的严谨与魅力。2025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,在CSP-J第一轮认证中,学子们成功斩获一等奖、二等奖及三等奖;在难度更高的CSP-S第一轮认证,亦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,充分展现了我校在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广度与深度。
语言学校队
在人工智能时代,语言学成为显学,尤其在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对话方面具有重要应用。学校希望通过语言学校队培养学生的语言学能力,为未来的人机对话和自然语言处理打下基础。创立以来,首届参赛队员闯入全国前12名,近两年,多名学生在语言学奥赛国赛中获得High Distinction和Distinction等荣誉,展现团队实力与潜能。
工程学校队
工程学校队致力于培养学生跨学科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。校队以物理基础、工程技术、设计思维、沟通表达四大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,通过项目驱动学习,为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发展和深造奠定坚实基础。2025年度未来之城夏季展评,工程学校队的两支队伍——“津海澜城”与“量子绿洲”凭借卓越的创新方案和精彩的展示,双双荣获团队综合一等奖。其中,“津海澜城”摘得最佳论文奖与生态未来创新奖。
△ “津海澜城”代表队

△ “量子绿洲”代表队
机器人校队
机器人校队以VEX机器人校队和FTC机器人校队为核心。在全面参与机器人设计、制作、编程和测试的过程中,学生不仅能够将书本知识融入实际工程应用,还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、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。同时,注重培养学生的演讲表达、项目规划以及商业意识,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、综合素养和竞争力的青少年科技精英团队。在2025-2026年度VEX机器人亚洲公开赛北京城市赛中,机器人校队在VIQRC赛项中表现优异,荣获小学组一等奖,同时摘得Create Award奖。
英才科学营
潜能开发与深度塑造
英才科学营从五年级开始,通过自主报名与综合选拔的方式,发掘并接纳对科学怀抱热忱的学生。科学营划分为初级、中级与高级三个阶段:初级营专注于数学思维的奠基,塑造严谨的逻辑根基;中级营在数学基础上,融入自然科学导论与计算机导论,系统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;高级营则以开放式的项目制学习为核心,引导学生开展完整的课题探究。贯穿始终的是“兴趣驱动、自主选择”的理念——学生不仅自主进入,亦可根据自身状态与兴趣变化随时退出。
科学营独特在于强调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的训练重于最终结果,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路径,为那些立志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学生积蓄关键的“破茧”力量。
竞赛体系挑战与激励相结合
新英才学校专门规划了“BNTA Challenger Programme”,涵盖自然科学类、信息科技类、艺术体育类以及语言与社科类四大领域,为正处于不同年龄段,并拥有强烈上进心的新英才人,在跨学科、多元化的背景下,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竞争力,
同时,学校将竞赛内容与常规教学相结合,将竞赛中积累的思维方法反哺课堂,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能感受科学魅力。









△ BNTA Challenger Programme
在自由、平等、尊重的校园文化和爱与创造的氛围中,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,朝着全面发展之路迈进,为未来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。
花絮图片




获奖名单
-青年学术论坛 优秀报告奖
第一名
一年级4班 二年级1班 二年级6班 三年级5班三年级4班 七年级4班 七年级5班 八年级2班
第一名
四年级5班 五年级7班六年级8班 七年级3班 八年级2班
初中部 总冠军&最佳高度奖
英才书院·汉语中心 最佳承重奖&最佳展示奖
剑桥国际中心 最佳协作奖
AP国际中心 最佳创意奖
小学部 最佳造型奖
第一名
五年级3班张滺滺 六年级3班孙熙然 七年级1班方硕七年级2班黄瀚文 八年级2班杨明迪 八年级4班谢逸麟

校址: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安华街9号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邮编: 101300
人力资源部:010-80413037 家长接待中心:010-80467117 80467116 80413001
Email: principal@bjnewtalent.com(校长邮箱) luoyj@bjnewtalent.com(家长接待中心) hrc@bjnewtalent.com(人力资源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