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资讯

教育资讯首页>辅助栏目>教育资讯>正文

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德育?

作者:研究中心 时间:2017/3/7 17:15:00 点击数:

今日叙事


1989年34日,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,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,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,教育发展不够,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,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。


我们的德育目标那么高尚,我们的德育队伍那么庞大,我们的工作计划中赫然写着德育为首,我们在德育工作上倾注了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,但我们是否清晰地看到了:这样的德育背离了孩子们的生活!我们是否停下来想过,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德育?


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。


为什么这么说呢?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,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?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,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?我们吃饭不愁了。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,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,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,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,人对社会的需要也不一样了。


那么,他们有着怎样的特点呢?


首先,这一批孩子大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。


其次,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,接受了多元文化价值的洗礼。


“独,这两点使当今学生呈现出开创化封闭性两个看似矛盾的特征。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、新思想,对话语权要求很高,对个性化生活的要求更高;但同时,在生活方面却表现出封闭性,不愿意与人过多地交流,呈现出单一的网络媒体社交生活,现实感非常弱。


我们的孩子已经变了,教育者却还在用过去的眼光搞德育,收效不理想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
我们规定了高尚的道德目标,却失落了真实的道德体验


目标功利化、内容抽象化是当今德育的弊病。一位陕西的家长曾在网络社区里吐槽:4岁的儿子上幼儿园小班,每天接送路上,孩子都会背诵24字核心价值观、咸阳名片、咸阳精神。家长连发疑问:这是否是市教育局下发的通知呢?在幼儿园里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否合适?又或者是为应付某领导的检查而要求这么做呢?这样的疑问,谁能解答?


同样,进入小学和中学后,学校一般都会开设思想品德课,有相应的配套教材,书本上关于品德的定义也是需要背下来的。


但是,没有过程体验的德育带给孩子的是什么?这些抽象的内容能让孩子实现心灵的内化与行为的自律吗?


反观英国,英国人认为道德就像传染病,是潜移默化的被感染和感化的,因此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些道德准则,学校需要的是学生们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准则背后的内涵。尽管如此,还是有不少英国学生认为道德概念过于抽象,所以英国学校都在千方百计地让这些理念尽可能的具象化。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,在英国学校中普遍使用的《生命线》系列教科书分三部分,分设若干教学单元,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。其材料和作法的特点是:


1)取之于青少年材料中的真实情景;


2)促进学生进入情景角色;


3)问题多涉及实际行动;


4)在课堂中以角色扮演来激发情感共鸣,提高对行为的理解,激发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兴趣;


5)随机选择相应情景,以能激发关心他人的情感为好;


6)但这种情景永远不应被用于惩罚或增加额外负担。


德育上的抽象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造成的长远危害在于:儿童和青少年参于其中的许多社会化场景并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内心,仅停留在意识表面。一般来说,真理主要诉诸知识,而价值观和信仰主要诉诸情感,而情感培养是不能靠命令的。最好的教育永远是真实的教育,德育必须源于生活。道德的内容距离学生越远, 其可信度就越小,其可行性也就越低。


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吞噬了青少年道德成长所需要的那种心平气和。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等待、去玩味、去感受、去理解,我们成天忙于评估、追求外显效果,天天都在急于求成、要求开花结果,这恰恰违反了德育的内在规律。


我们过于强调共性和集体,却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化需求


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。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,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,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,雁过留声,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?他必须要展现个性。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?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?


去年有人在京沪两地的中学做了一次关于校服的调查,一名高二学生谈到,我还是希望每个人能展现个性,就别再让我们穿校服了吧。如果非要穿校服,我希望还是突出特色,比如每个年级一套,展现差异化。几乎每个采访对象都表达了对差异化、个性化的诉求。


1993年,教育部下发了《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(校服)管理工作的意见》,其中明确要求相对稳定统一着装。很多时候,此类对差异化的限制甚至不是有意识地培养集体主义观念,而是一刀切的管理省事儿。


再看这么一个案例,一个孩子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,穿花衣服,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,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,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。后来有人告诉班主任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很强,建议把一节班会课给他,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,相信他会从此改变。


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,第一个字母“E”,就是向外之意,“duca”引导之意,“tion”指某个所在或存在。所谓教育,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。德育过程中,你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强制施加影响。你要压抑,他就抗争。这就是我们说的逆反。要尊重孩子的特点,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,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。


我们给孩子精心编纂了课本,却忘了最好的教材是生活本身


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,现实感很弱。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,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,这就是他们的特征。德育是育人,不是灌输某些东西,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,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,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。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?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,学校有没有考虑过提供这种帮助,模拟法庭,模拟超市,模拟社区等等。


德育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态度、情感、信念、自尊及其情绪,包括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,用法语表述可能更为确切,即关注每个学生能够“Je suis bien dans sa peau”(感到身心愉悦)。人的生命既是感性物质的,又是精神超验的,那么我们不妨试一试通过丰富的生命体验活动,以自然为师,唤醒孩子的现实感。


比如在音乐中感受心灵与旋律之间的律动关系,在山水中寻找人与物之间的融入关系,在自然节令中体验人与物相互的感应关系……生活给了我们那么多最好的教材,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局限在教室和书页之间呢?与其要孩子爱抽象的主义,不如首先让他爱具体的山水;与其要孩子爱庞大的世界,不如首先让他爱身边的一朵小花。


所谓德育,便是这么一回事:不是思想的铁板灌输,不是在僵死的空间里死记硬背,而是用身心去感知美,用心灵去挖掘创造之源,最终在创造的过程中,让学生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所在。惟其如此,才能避免讲过很多道理,依旧搞不好德育的困境。


文章来源:新校长传媒  作者:赵方

幼儿园(总园)|幼儿园·龙湾园|小学部|AP国际中心|剑桥国际中心|汉语中心|艺体中心|研究中心|招生网

校址: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安华街9号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邮编: 101300

人力资源部:010-80413037       家长接待中心:010-80467117  80467116 80413001

幼儿园:010-80413005   小学:010-80413007   中学:010-80413006 剑桥:010-80413008 汉语中心:010-80413036

Email: xzyx@bjnewtalent.com(校长邮箱)  luoyj@bjnewtalent.com(家长接待中心)  hr@bjnewtalent.com(人力资源部)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 京ICP备09059936号-1